2026年全国各高校保研名额一览!疯涨41.2%!
就在近期,全国300余所高校陆续完成推免名额公示。数据显示:超六成985高校仍在扩招,而部分211院校涨幅惊人,个别甚至激增超40%;更值得注意的是,全国共67所高校首次跻身保研赛道,其中,喀什大学首发名额即高达189人,几乎追平中部211。
这是一场关乎未来三年研究生格局的暗流涌动,也是一份值得所有2027届及以后保研er着重参考的资料。快跟随小录一起看看吧!
BAOYANLU
结合最新数据,2026届各大985高校整体仍呈扩招为主、微调为辅的格局。在统计的29所985高校中,有18所名额同比上涨,约占62%。 在一众985院校中,浙江大学依旧一骑绝尘,以2686个保研名额居首,较去年增长32人(+1.2%)。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中坚985高校名额的强势扩增:山东大学由1917增至2304,同比增长20.1%,是本轮榜单中增幅最高的一所高校;中南大学名额上涨6.8%(+140人),总量逼近2200,继续巩固其中西部名额大户的地位;北京大学虽为传统顶尖院校,但今年亦增长了125人(+6.4%),显示其在推免结构上可能加大了对交叉学科、本硕一体化项目的支持力度;如吉林大学、重庆大学等院校名额也增长超过70个,上涨率均在3%~4%之间。 小录分析: 这几所院校名额快速增多的背后,可能的动因有: 1、本科毕业生规模扩大,本校学生保研压力随之加剧,学校适度放宽推荐比例; 2、“留优质生在本校”倾向增强,尤其是“本科-硕士-博士”贯通式培养越来越受重视; 3、中西部高校在人才竞争中逐步加强推荐话语权,增加推免机会是提升生源黏性的关键一招。 不过,并非所有985都走在扩张路上。如复旦大学2026届推免名额为1598人,较去年下调50人(-3.0%);厦门大学同比减少65人(-4.0%);同济大学与上海交大也出现轻微缩水,分别减少11人(-0.6%)和64人(-3.3%);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则基本维稳,仅作个位数调整。 小录分析: 这些高校只作微调背后,一般与以下因素相关: 1、学校对推荐名额精打细算,防止推免生源质量稀释; 2、推进更严格的选拔制与综合评估机制,宁缺毋滥; 3、部分专业或年级学生人数下降,使得推荐总额有所收缩。 部分传统小而精985也呈现出差异化路径:如中国农业大学由1016人增至1075人(+5.8%),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也上涨4.2%,反映出国家在涉农领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倾斜。 相比之下,北京师范大学的名额持续减少,同比下滑达17.5%,是名额缩水幅度最大的985之一。 相比985高校整体稳中有涨的节奏,211高校在推荐名额上的调整,则显得更为激进且多元。 保研迷茫🤔,不知如何努力? 点击一键测试👇👇 生成属于你的个性化【保研规划报告】! 在所统计的54所211高校中,有超过80%学校出现了名额增长,个别院校同比涨幅甚至超过40%。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从786跃升至1110人,增长324人,涨幅达41.2%,是本轮211高校中绝对的扩招之最。这背后,很可能是学校在能源、工程方向重点学科上谋求研究型人才自供给; 合肥工业大学推免名额上涨182人(+14.2%),在工程类院校中表现亮眼;西南政法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传统211强校也都出现10%-20%不等的名额增长。 小录分析: 这些院校扩招的背后逻辑不尽相同,但有几个共通点: 1、本校硕士点扩展、专业调整,需要更多推免生源以补充研究梯队; 2、本硕连读、贯通式培养机制逐步推开,保研作为内部通道需求提升; 3、部分区域院校为稳定生源、增强本科吸引力,以推荐名额作为“优惠政策”扶持。 不少综合类211传统强校,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1157涨至1271(+9.8%);北京邮电大学由1177涨至1249(+6.1%);这些行业特色高校,本校硕士吸引力强、对口就业竞争大,扩推荐更像是为了托住顶尖生源。 也有部分院校的推荐名额仍较保守: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等,仍处于600名额以下或个位数增长区间;部分西部/双非升211院校,如石河子大学(671→760)、延边大学(577→580)、新疆大学(469→517),则仍处于政策拉动缓慢的爬坡阶段。这类院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受限,且教学资源有限,无法快速扩张;同时,它们对保研管理更为严谨、保守,以控制升学质量。 新增推免院校 首届保研名额总览 同时,非常值得关注的是,有67所高校,在2026年获得了首批推免名额! 在所统计的39所高校中,喀什大学首发即189个名额,高居本榜首,名额数量直接对齐部分中部211;郑州轻工业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塔里木大学、成都大学等,也都拿到了100+的名额,几乎相当于一线211高校早期保研配置;河北科技大学(115人)、湖南工商大学(114人)、北华大学(114人)同样放量较快。 这些新晋推免高校,大多拥有区域优势或专业特色,发挥“服务地方、稳住本科生源”的战略作用。 其他院校 推免名额总览 最后,除985、211和新增推免院校的风向外,一批地方本科高校,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在保研通道中抢占一席之地。 它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重点扶持梯队,但靠着稳定的办学质量、扎实的生源基础和不断提升的研究能力,默默出圈。 这些地方院校在2026届的推荐名额上,几乎全线增长:近百所高校年推免名额超过300人,甚至有数十所达到了500人以上;其中郑州大学(1368人,+96)、福州大学(990人,+199)、湖南师范大学(800人,+165)、燕山大学(869人,+228)等强校,名额甚至比不少211还高出一大截。 小录分析: 这些高校的扩张并非空心膨胀,而是基于以下三个趋势: 1、区域优秀高校强势崛起。这类院校在区域内具备较强影响力,很多省属一本招生线接近985,校内学科结构健全,具备向上争取更多推免权的能力与资源; 2、部分地方重点高校原本就具有优质研究基础,只是此前未被纳入传统强校范畴,如南昌大学、贵州大学、西南石油大学等,正借着保研扩容风口实现从教学型到研究型的升级; 3、本地留才战略推动高校主动提升推免名额,借以减少优秀学生外流现象。 名额激增背后的结构性内卷 一方面,更多同学获得了保研资格,涌入本已拥挤的优质offer争夺战,尤其是985/211院校的夏令营和预推免阶段,入围门槛将被进一步推高。 同时,当所有人都手握资格时,顶尖高校的筛选标准必然从“是否有资格”升级为 “谁更优秀” 。竞赛、科研等硬指标的权重被放大,竞争趋于白热化。 在院校层级上,同层次高校间的生源争夺加剧,背景相似的同学将在更狭窄的赛道上正面竞争。 在能力维度上,从比拼绩点,到全面比拼科研经历、论文产出、竞赛奖项与实习背景,要求候选人成为六边形战士。 在信息获取上,能否精准洞察不同院校、不同导师的招生偏好与名额变化,将成为影响成败的关键变量。 面对保研新变局, 保研er怎么做? 保研竞争力的内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唯绩点论”正在被“多维突围”所取代。 随着名校推免结构向直博倾斜、交叉学科备受青睐,单一的绩点优势已不足以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对于学术导向的考生,科研经历与论文成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尽早进入实验室、争取科研产出成为必由之路。而对于就业导向的考生,高含金量的实习经历、项目经验和竞赛奖项则成为简历上的硬通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复合型知识背景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X+CS”、“生物+AI”等交叉背景在报考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等机构时展现出独特价值。 更重要的是,保研准备的时间线需要全面前置。过去“大三冲刺”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竞赛、论文、科研项目等需要长期积累的“硬资产”,必须在大三下学期前完成。同时,要充分认识到首战即决战的现实,特别是对于深圳研究生院等录取大户,夏令营阶段的offer发放率极高,必须提前一年进行针对性准备。在7月各校名额基本明朗后,考生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最新数据,快速锁定申请院校清单,实现精准出击。 小录说 在这个信息愈发透明的时代,保研的战场正在从一场信息闭塞的蛮力突破,转变为考验趋势洞察、战略规划与精准执行的策略博弈。真正的破局之路在于:在正确的趋势上,做高效的准备。唯有把握格局之变、调整备战思路,才能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新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各高校推免名额的普遍增加,意味着将有更多学生获得保研资格。然而,这并不能简单理解为竞争压力的减轻——随着优秀学生基数的扩大,要在更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上岸名校,反而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具备更突出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