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资讯活动 “导师亲口承认:我招学生从来不看绩点”

“导师亲口承认:我招学生从来不看绩点”

2025-10-06




NEWS

写在前面


“我挑学生从来不看绩点。” 这句话在保研圈流传甚广,让不少*中游的同学看到希望,也让埋头刷分的同学心生困惑:难道绩点真的不重要?小录和大家聊聊这句话背后的真相,帮你理解导师的选人逻辑,找到更精准的努力方向。



BAOYANLU



01/
老师不看重绩点吗?
BAOYANLU BAOYANLU


导师说 “不看绩点”,其实是有前提的——能站在导师面前的学生,绩点大多已过了目标院校的门槛,彼此差距并不大。(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绩点的核心作用是 “敲门砖”。无论是夏令营还是预推免,院校都会先划定绩点线(比如专业前三名、专业前 20%),这是筛选的第*道关卡。如果绩点没达到,连展示自己的机会都很难获得。但当大家都通过了这道门槛,绩点的区分度就会减弱。比如两个学生,一个绩点 3.8,一个绩点 3.6,在导师眼里,这 0.2 的差距远不如“有没有做过相关研究”“对课题是否有想法” 重要。这时,导师更关注你的经历是否独特,能否给课题组带来新的视角,尤其是科研经历的完整度、丰富度以及质量如何。


image.png

图源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官网

https://www.sg.pku.edu.cn/wzsy/syzsxx/1359338.htm


所以,“不看绩点”不是否定绩点的价值,而是说在绩点达标的基础上,其他能力会成为更关键的砝码。与其纠结“绩点够不够高”,不如思考“除了绩点,我还有什么能打动导师”。


5元限时抢购!!由创始人帅老师亲讲!

从大一、大二到大三

从竞赛资源、论文渠道、导师人脉

手把手带你重新定义大学规划!

扫描下方二维码限时5元!

你就能解锁这套《重新定义大学规划》的完整方法论

02/
老师为何会看重科研?
BAOYANLU BAOYANLU




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 “做研究”,而科研经历正是证明你 “能否胜任研究工作” 的*佳凭证。导师看重科研,本质是在寻找 “能快速上手、产出成果” 的学生。(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image.png

图源小红书 

http://xhslink.com/m/3pGXuVOP6tO


01

体现 “问题意识”




做研究的第一步是“发现问题”,而科研经历能看出你是否具备这种敏感度。科研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挖掘知识链条中的空白 —— 比如在文献梳理时,能察觉到不同研究结论之间的矛盾;在数据观察中,能捕捉到与常识不符的异常;在理论应用时,能意识到现有框架解释力的局限。这种从习以为常中提炼疑问的能力,正是研究生阶段的核心素养。做过科研的同学,往往更清楚 “如何发现问题、如何设计方案、如何解决问题”,这正是研究生阶段*需要的能力。他们不会满足于“是什么”,更会追问“为什么”“还有什么可能”。


小录说:


这种主动探索的意识,比单纯的知识积累更让导师看重 —— 毕竟,研究生的使命不是重复已知,而是拓展未知。导师需要的不是只会执行命令的人,而是能主动发现研究空白的人。(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02

反映 “抗压能力和耐心”




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可能会遇到实验失败、数据不理想、论文被拒等挫折。有过科研经历的同学,更能理解这种“反复试错”的过程,也更能沉下心来打磨细节。导师宁愿选择有过失败经历但能总结经验的学生,也不愿选择只会考试但怕吃苦的学生。


03

 “匹配度的试金石”




如果你的研究方向与导师的课题高度契合,比如导师研究人工智能伦理,而你本科做过算法公平性相关的项目,即使绩点稍低,也可能被优先考虑。科研经历能让导师看到 “你能为他的团队带来什么”,这比单纯的高分更有吸引力。(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03/
科研经历丰富≠PASS 卡
BAOYANLU BAOYANLU


有些同学误以为 “科研经历越多越好”,于是疯狂参与各种项目、挂名多篇论文,结果反而被导师质疑。科研经历的质量,远比数量更重要。

ps:扫码关注公众号,回复【888】获取《社科&理工论文写作模版》,小白也能轻松上手论文写作!

01
“打杂式经历” 没有竞争力



如果你的科研经历只是 “整理数据、打印资料、参加组会”,没有深入参与核心环节,面试时说不出 “自己具体做了什么、有什么思考”,这样的经历不仅无效,还会让导师觉得你不够踏实。1 段深度参与的经历,胜过 10 段浅尝辄止的体验。(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image.png

图源小红书

http://xhslink.com/m/81NiOVdn4xv


02
科研经历丰富但质量低下



不是所有科研经历都能获得认可,其背后的“含金量”才是关键。比如发表论文,核心期刊、SCI/SSCI 收录期刊的文章,与普刊、增刊的分量截然不同;参与竞赛,竞赛(如 “挑战杯”“互联网 +”)的获奖经历,远胜过校级小型比赛或者一些与专业相去甚远的科研经历。这些差异直接反映了研究的专业水准和行业认可度。如果经历多但质量低,反而会让导师觉得你缺乏判断力,只是在 “凑数”。


image.png

图源小红书

http://xhslink.com/m/6r41MLp5Qhm


03
“只会描述不会反思” 是常见误区



很多同学能流利说出项目流程,却答不出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改进哪个环节”“这个研究有什么局限性”。导师通过科研经历考察的,不仅是你的执行力,更是批判性思维和总结能力。没有反思的经历,就像没有灵魂的流水账,难以打动导师。(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04/
怎样展示出科研优势?
BAOYANLU BAOYANLU





科研优势的展示,关键在于 “精准、具体、有思考”。做好这几点,即使经历不多,也能让导师看到你的潜力。


01

梳理经历,突出个人贡献



把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包括课程论文、竞赛课题)按“研究主题、个人角色、核心成果” 整理成清单,重点标注自己的具体贡献。比如不要说 “我参与了 XX 项目”,而要说 “我在项目中主要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回收有效样本 300 份,通过 SPSS 分析发现 XX 变量的显著相关性,并据此提出了 3 条改进建议”。用细节证明你不是 “打酱油”,而是真正参与其中。(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02

提前研究导师,找到匹配点所在



精读目标导师近 3 年的论文,了解其研究方向和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关注理论突破,还是聚焦实践应用?是深耕某一细分领域,还是探索跨学科融合?从中提炼出与自己科研经历相关的连接点,比如导师研究的方法论与你用过的分析框架有共通之处,或是其关注的问题恰好在你的研究中有所涉及。这种基于深度了解的关联和针对性表达的真诚,会让导师觉得你并非盲目投递,而是真正关注其研究领域,具备合作的基础。


03

准备好研究计划,体现“延续性”



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提前构思一个简单的研究设想,不必追求完整方案,重点是展现你对该领域的思考深度和延续性。可以从导师现有研究的“空白处”或“延伸处”入手。当然这会有一定难度也有一定风险,所以一定要在充分地调研基础上再提炼个人化的思考,比如基于其某篇论文的结论,提出“能否从 XX 视角进一步验证”,或是“若将研究对象扩展到 XX 群体,可能会有新发现”。

这种设想能向导师传递三个信号:一是你理解其研究的核心价值,二是你有能力在其基础上推进新的探索,为课题组带来新鲜思路,三是你愿意主动思考,有足够的研究热情。(点此测一测你的保研院校)


04

坦诚面对不足,展现 “学习态度”



如果科研经历较少,或是研究深度有限,不必刻意回避或夸大。可以客观说明自己目前的积累,同时表达对目标领域的强烈兴趣和学习意愿,比如提及通过阅读导师的研究成果获得的启发,或是在现有经历中意识到的知识短板及弥补计划。这种坦诚不仅不会暴露劣势,反而能体现你的自我认知清晰且具备成长型思维。毕竟导师更愿意接纳那些能正视不足、主动求进的学生,而非过度包装却经不起考验的“完美人设”。


小录说


绩点是基础,科研是亮点,两者并非对立。不必因“导师不看绩点”的说法否定提高绩点的意义,也不必全身心扎进*提升而放弃积累科研经历。保研的核心是向导师证明你适合做研究,这需要基础能力(绩点体现)和潜力(科研体现)的双重支撑。专注于提升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是扎实的分数还是深入的研究,只要能展现你的独特价值,就一定能被看到!





扫描下方海报二维码,注册为咨询师👇

领取大额现金红包,

抽iPhone17等上岸大礼!





保研干货

导师不喜欢哪种学生?

保研,学生思维要不得

保研被鸽该怎么办?

哪种同学不适合保研?

985学生为何会下保?

保研加分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四六级答案已出,多少分保研才够用?

竞赛+论文成保研关键!

保研论文这样写,包优秀的!

保研资格的隐形天花板?

院校分析

上海交通大学入营+1!

武汉大学优营有效!

浙江大学:7月开启预推免!

南京大学9月前不办夏令营!

南京大学:保研“默拒”之王!

保研夏令营

招生资讯+48!哈工大*9...

保研资讯暴增373!清华*10...

招生资讯+80!清华+复旦...

夏令营暴增+386!清华*2+北大*9...

保研招生+69!清华*4+复旦...


文书、面试资料

简历模版

个人陈述

 研究计划

保研推荐信

联系导师

中英文自我介绍

*证明材料

自我介绍PPT

压力面19问


-END-


点击关注保研录

获取最新保研资讯及更多干货



图片
点击
名片关注
·踏上学校之路
图片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