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6届推免名额正式下发,涨幅惊人!
今日最新消息!!教育部第26届保研名额分配已尘埃落定,且部分院校已在其官网公布相关情况。
8月17日,上海海洋大学各学院官网陆续发布了第26届保研的具体名额指标。以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其发布的通知中提到:“依据教育部关于推荐应届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研究生的相关文件要求,以及上海海洋大学的有关规定……我院获得推免生名额52名……”与去年该学院41名的推免生名额相比,今年上涨了约27%,几乎达到四分之一。
图源上海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官网
https://jmxy.shou.edu.cn/2025/0817/c17373a345668/page.htm
与此同时,此前在社交平台上广泛流传的关于江西中医药大学第26届保研名额的消息,现已得到证实。
图源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官网
https://rwxy.jxutcm.edu.cn/info/1095/7775.htm
当前,多数高校的保研名额仍处于校内分配阶段,预计不久后将陆续对外公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保研名额总体呈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不过,可以合理推测,层次越高的高校,其保研名额的涨幅会相对较小,而层次相对较低的高校,涨幅则可能会更大。
01.保研名额为什么会大涨?
保研录
研究生扩招的延续性政策
推免名额增长是研究生教育扩容的直接体现。2014-202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从54.9万增至114.84万,增幅109%。2025年新增831个博士学位点、1924个硕士学位点,进一步夯实了推免生规模扩张的基础。教育部《研究生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要求,到2025年学术型硕士推免比例不低于65%,这一硬性指标直接推动了名额分配。
科研队伍储备与就业压力缓解
推免生被视为科研创新的主力军。某985高校博导透露:“我们更倾向招收推免生,他们经过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能更快适应实验室节奏。”与此同时,推免政策也承担着缓解就业压力的功能。清华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2024届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达82%,其中推免生占比超60%。
本科教育质量提升的倒逼机制
推免名额增长对本科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现在推免审核不仅看成绩,还要求学生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发表核心期刊论文。这种变化促使高校加强本科阶段科研训练,例如华北电力大学要求推免生必须参与导师课题组项目,并取得可验证成果。
02.对预推免和九推有什么影响?
保研录
预推免赛道拥挤度激增
推免名额下发时间提前,使得更多“边缘人”(排名在推免线附近的学生)获得参战资格。数据显示,2025年预推免申请量较去年增长70%,某211高校管理类专业60个推免名额收到1300份申请,竞争比达22:1。这种变化导致:
1入营门槛提高
某985高校经管类专业要求申请者提供计量软件操作视频,计算机专业现场调试代码成为标配。
2考核形式创新
211高校引入“团队协作模拟测试”,将8-10名考生编组完成项目任务,重点考察沟通能力与领导力。
3材料审核趋严
论文需提供期刊封面、目录、正文三件套,专利必须附带授权公告页,实习证明需注明具体项目名称与工作时间。
九推志愿填报策略调整
尽管教育部明确9月23日确认推免资格、9月28日填报志愿的时间节点,但竞争格局变化迫使考生调整策略:
1“冲-稳-保”组合优化
建议按1所梦校+2所水平相当院校+1所保底院校的梯度申报,避免全部冲刺顶尖院校。例如,某双非院校学生以“冲985、稳211、保本校”策略成功上岸。
2 专项计划成为新赛道
工程硕博士、国优计划等专项名额增长显著,且竞争压力小于普通推免。复旦大学工程硕博项目在九推后期仍有名额空缺,为后来者提供机会。
3 跨专业保研门槛提高
教育部严控“突击跨保”,要求本科机械专业保研金融的学生修满6门核心课程并提供实践证明。某985高校明确规定,跨专业考生需提供目标院校教授的推荐信。
高校接收策略分化
面对推免生供给激增,高校接收策略呈现两极分化:
1顶尖院校提高筛选标准
清华、北大等校要求推免生专业排名前5%,且必须有国家级竞赛奖项或核心期刊论文。某Top5高校博导透露:“我们更看重学生的科研潜力,成绩只是基础门槛。”
2地方院校扩大接收规模
某地方师范大学2025年接收推免生名额同比增加30%,并设立“新工科”“新医科”专项计划,吸引跨学科人才。
保研录说
26届推免名额全面增长,既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度实践。这一政策调整不仅改变了数百万学生的升学路径,更在重塑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格局。对于个体而言,唯有以“前瞻性布局”应对“不确定性竞争”,方能在推免浪潮中把握机遇,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创造”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