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26届新增66所高校,拟获推免资格!
最新消息!有同学发帖称“江西中医药大学2026届保研名额已下发”,帖子截图中表示江西中医药大学今年的保研指标为202人,相较2024年公布的159人,增长了43人。
在相关帖子中,有同学反馈26届保研名额已于7月31日下发至各高校。


保研录
无独有偶,小录发现其他帖子下也有同学表示宁波大学也已发布了保研名额下发的消息,若消息为真,则可以确定——教育部已提前下发26届保研名额,只待校方将具体名额下发至各学院。

保研录
消息真假,暂不得而知,同学们理性看待,毕竟每个省份的工作安排进度不一样,有早有晚。同时,今年新增推免名额的高校在不断增长,目前已更新至29个省份,66所高校被拟推荐为新增推免资格高校。再结合往年情况来看,保研名额整体处于增长态势,今年大概率也会保持这样的趋势,若名额下发,必然会有同学天降保研资格。
01.66所高校,拟获推免资格
距离上次更新新增推免高校名单后,北京、浙江、河南等地也陆续公布了拟推荐名单。

保研录
截至2025年8月4日,已经有29个省份,66所高校被拟推荐为新增推免资格院校,具体名单如下:

本次拟新增的66所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其构成与分布我们来简单分析一下:
01 地方强校与特色院校崛起
名单中不乏长期在省域内拥有良好声誉、学科特色鲜明的地方重点大学。它们承载着服务区域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某省以装备制造见长的理工大学,或某地依托独特文旅资源深耕文化产业的高校。
02 应用型高校的突围
一批以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赫然在列。这些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其优势专业往往直指地方经济命脉。
03 填补学科与地域空白
新增院校在地域分布上更加注重平衡,部分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薄弱地区的高校获得资格。学科覆盖上,除了基础学科,更多面向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以及国家急需的交叉学科领域,如生物医药工程、智慧农业、新能源材料等方向。
02.为什么说保研名额会持续增长?
推免名额的持续扩容,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到特定阶段,回应多重社会诉求的必然结果:
缓解升学压力
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已连续多年高居数百万量级,2023年更达到创纪录的474万,“二战”、“三战”考生比例显著上升。考研,已从一种升学选择,异化为一场消耗巨大的全民焦虑。推免作为重要的分流渠道,其名额的扩大,是为不堪重负的全国性统考“泄洪”,为部分优秀学子开辟一条相对更早确定、更注重过程评价的升学路径,缓解系统性压力。“推免这条‘快车道’适度拓宽,是让真正有潜力的人才不必在考研‘红海’中消耗掉所有锐气。”
响应国家召唤
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国家生存与发展基础的关键时刻,国家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且规模空前。推免制度的核心优势在于能更早锁定并培养科研苗子。通过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等表现进行综合遴选,有助于将真正具有学术志趣和研究潜质的本科生,更早、更精准地输送到研究生培养阶段,缩短成才周期,服务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
高等教育普及化
高等教育普及化: 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突破60%,正式进入普及化阶段。量的扩张之后,质的提升成为核心矛盾。推免资格的扩大,特别是向应用型、特色型高校延伸,传递出强烈的质量导向信号:它激励所有层次的高校都必须倾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强化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能否培养出获得推免资格的顶尖学生,将成为衡量高校本科教育成效的核心指标之一。这无形中驱动高校将资源更聚焦于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过程优化。
优化人才选拔机制
相较于侧重知识记忆和应试技巧的统考,推免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潜力、科研能力与实践能力。其评价维度通常包括学业成绩(GPA)、科研项目、学科竞赛获奖、学术论文发表、专业实践、专家推荐等。这种基于过程性、多维度评价的选拔方式,被认为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未来发展潜力,是对“一考定终身”局限性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03.释放了什么信号?
此番推免资格高校扩容与名额增长,绝非孤立事件,它清晰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深层脉动:
01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培养的再平衡
在普及化背景下,如何兼顾规模与卓越?推免制度的强化提供了一个答案:在保障大众化教育机会的同时,通过更科学有效的机制(如推免),确保顶尖学术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够被识别、被保护、被重点培养。这体现了国家构建“金字塔型”人才结构的战略意图——庞大的高素质劳动者基础之上,必须拥有坚实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塔尖。
02 破除“唯名校论”
将推免资格赋予更多非传统名校的地方强校和应用特色高校,是打破资源过度向头部集中的马太效应、激发高等教育整体活力的破冰之举。它昭示着评价体系的变革:高校的价值不再仅由历史光环或综合排名决定,而是由其培养的学生质量、服务国家与区域发展的贡献度、以及在特定领域的不可替代性来定义。这将有力引导高校摒弃同质化竞争,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发展之路。
03 研究生教育重心的迁移研究生教育重心的迁移
推免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更大比例的研究生入学是基于本科阶段的长期表现而非一次考试。这客观上降低了“应试筛选”的权重,倒逼研究生教育必须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培养过程优化和培养质量提升上。如何让这些选拔出来的优秀苗子真正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这对导师指导能力、课程体系设计、科研平台支撑、学术氛围营造等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出口”质量——即毕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社会贡献,将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最硬性标准。
04 对本科教育的“倒逼”与赋能
推免资格成为高校的“标配”或重要指标后,其获取和名额多少直接与本科教学质量挂钩。这将对高校形成强大的倒逼机制:必须狠抓学风建设、提升课堂教学含金量、系统性设计科研训练与实践教学环节、搭建高水平的学科竞赛平台。推免,正在成为撬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支点。另一方面,具备推免资格本身也是对优质本科教育的一种认可和“赋能”,有助于吸引更优质的生源报考,形成“教学优—生源好—推免强—声誉升”的良性循环。
保研录说
保研名额的提前下发与66所高校的强势扩容,对于高校,这是洗牌时刻,更是证明自身价值的契机;对于学子,路径看似拓宽,实则对个人规划能力提出更严苛的要求。名额激增背后,是高等教育从“规模优先”向“质量与结构并重”的艰难转身。
当保研从少数人的“捷径”变为更多人的“选项”,其本质也在悄然蜕变:它不再仅是学术能力的认证,更是国家战略需求与个体发展意愿的一次深度校准。在这股扩招潮中航行,需要的不仅是抓住机遇的敏捷,更是看清时代浪潮流向的智慧。